迅雷虚拟币以 “玩客币” 之名诞生,后更名 “链克”,是国内早期依托知名企业背景、借区块链概念炒作的典型案例。其 40 天暴涨 80 倍的狂热行情与最终因监管介入叫停的结局,完整展现了非合规虚拟货币的兴衰逻辑,为投资者敲响了风险警钟。
技术包装与场景绑定是其初期走红的基础。2017 年 10 月,迅雷推出玩客币,将其定义为 “共享计算生态下的区块链原生资产”,宣称需通过玩客云硬件分享带宽、存储资源获取,可兑换网络加速、云存储等服务。这种 “硬件挖矿 + 生态应用” 的模式,使其区别于纯粹的空气币,加之迅雷的行业知名度,迅速吸引了币圈玩家关注。彼时正值国内 ICO 禁令刚落地,投机资金急需新出口,玩客币自然成为承接对象。
市场炒作与投机资金涌入造就了暴涨神话。尽管迅雷反复强调 “不做 ICO、不鼓励交易”,但第三方交易平台迅速涌现,玩客币价格从发行初期的 0.1 元飙升至 8 元,40 余天涨幅达 80 倍。投机热潮传导至硬件端,原价 399 元的玩客云被炒至 2000 元,京东成交记录超 16 万台,甚至出现 “租宽带挖矿” 的疯狂现象。资金炒作同时带动股价暴涨,2017 年 10 月至 11 月,迅雷股价累计上扬 398%,纳斯达克表现居首,形成 “币价 - 股价 - 硬件销量” 的炒作闭环。
监管定性与业务调整终结了虚假繁荣。2017 年 12 月,迅雷为遏制投机将玩客币更名链克,推出实名认证限制转账,但收效甚微。2018 年 1 月,中国互金协会点名链克,指出其 “以矿机为核心发行虚拟资产(IMO)” 的模式存在风险隐患。迫于监管压力,迅雷宣布停止链克口袋转账服务,将其限定于自有生态内,彻底切断了交易流通性。消息发布后,迅雷股价开盘暴跌 27.38%,此前半年累计的 668% 涨幅大幅回撤,链克价格也随交易停止而急剧缩水。
这场闹剧留下深刻警示:迅雷虚拟币的暴涨并非源于价值创造,而是监管空窗期的投机狂欢。其所谓 “生态应用” 从未真正落地,用户抢购玩客云的核心诉求是炒币牟利,而非使用服务。最终监管介入使其回归本质,印证了 “无合规支撑的虚拟货币炒作终将破灭” 的规律。我国监管对虚拟货币的态度始终明确,此类活动不受法律保护,投资者需以迅雷案例为戒,远离各类虚拟货币投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