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H 中文叫什么币?比特币现金的本质与碰瓷骗局警示

 

“BCH 中文叫什么币?” 的追问,看似是基础概念查询,实则可能踏入虚拟货币的 “名称碰瓷” 陷阱。检索项目背景、监管通报与诈骗案例发现,BCH 中文名为 “比特币现金”,是 2017 年比特币分叉产生的虚拟货币,但其名称常被不法分子滥用,成为 BCHC 等诈骗项目的引流工具,与盖网转世骗局中 “混淆 BCH 与 BCHC” 的套路如出一辙,背后暗藏非法金融活动的多重风险,且交易本身完全触碰法律红线。

首先需明确:BCH(比特币现金)的起源与本质均不具备合法交易基础。2017 年,因比特币区块容量扩容争议,挖矿巨头比特大陆旗下矿池推出硬分叉方案,将区块容量扩至 8MB,由此诞生比特币现金(BCH)。尽管它与比特币有技术亲缘性,但我国十部门早明确虚拟货币不具有法定货币地位,相关交易活动均属非法。更关键的是,比特币现金自诞生起便沦为投机工具,其交易成本高、币值波动剧烈,完全丧失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与中本聪设想的 “去中心化货币” 初心相去甚远,所谓 “价值支撑” 不过是炒作噱头。

值得警惕的是,BCH 的名称已成为诈骗分子的 “碰瓷利器”,最典型的便是 BCHC 骗局。BCHC 是 BitCherry 公链发行的虚拟通证,与比特币现金(BCH)无任何关联,却刻意采用相似代码简称混淆认知。不法分子在推广中常模糊二者界限,先以 “BCH 中文叫比特币现金,是主流虚拟货币” 建立认知,再转而推销 “BCHC 是升级版本,涨幅更高”,诱骗投资者入场。这种套路与盖网转世骗局如出一辙 —— 前者借 BCH 名称背书,后者借 “盖网” 旧骗局知名度,本质都是利用名称混淆实施诈骗,2019 年 BCHC 在印尼开千人大会炒作时,其价格已被操纵上涨 128 倍,却限制提现,早暴露骗局本质。

即便抛开碰瓷陷阱,参与比特币现金(BCH)交易本身也面临三重致命风险。一是资金清零风险,比特币现金常被用于洗钱等犯罪活动,美国司法部曾查获太子集团用其清洗 150 亿美元诈骗赃款,资金通过 “喷洒 - 漏斗” 技术转移境外,追讨难度极大;二是法律追责风险,根据我国规定,参与虚拟货币交易属非法金融活动,若协助推广还可能触犯帮信罪,正如蓝天格锐案中,协助转移比特币的温简因洗钱罪获刑 6 年 8 个月;三是平台操纵风险,比特币现金的交易多在非法平台进行,这些平台实为对赌盘,可通过 “插针”“拔网线” 任意操控行情,投资者如同待宰羔羊。

必须戳破的认知误区是:“名称带‘比特币’” 不等于 “正规可信”。比特币现金(BCH)虽源自比特币分叉,但分叉仅为技术操作,不改变其虚拟货币的非法属性。而 BCHC 等碰瓷项目更是连分叉关系都不存在,纯粹靠名称造假。监管数据显示,仅 2025 年一季度就有 237 个非法虚拟货币交易渠道被关闭,其中多数涉及名称碰瓷套路。

对用户而言,明确 “BCH 中文叫比特币现金” 后,更需牢记 “知名称,远风险”。我国不存在合规的虚拟货币交易渠道,无论是比特币现金(BCH)还是碰瓷的 BCHC,参与交易均属非法。牢记 BCHC 限制提现骗局、蓝天格锐 430 亿非法集资案的教训,像拒绝以太坊行情炒作、TAO 币挖矿一样远离 BCH 相关一切活动,选择持牌金融机构产品,才是资产安全的根本 —— 在名称骗局的迷雾中,任何 “求稳投资” 的想法,都可能让自己沦为诈骗分子的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