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有自己的公链吗” 的疑问,本质是对区块链自主技术生态的探寻。答案是明确的:中国不仅拥有自主研发的公链,更走出了一条 “技术可控、场景赋能、合规先行” 的特色发展道路,这些公链既不同于依赖虚拟货币的境外项目,更在政务、产业等领域形成了独特价值。
中国公链的核心特征是 “自主研发 + 技术突破”,打破了境外技术垄断。清华大学院士团队主导的Conflux 树图公链堪称代表,其 3.0 版本于 2025 年 8 月正式上线,通过独创的 “树图共识算法” 将性能提升至 15000TPS,成为国内唯一获得官方认可、可公开部署智能合约的公有链。更早的NEO(原小蚁) 作为中国第一条公链,采用自主研发的 dBFT 2.0 共识算法,被国外称为 “中国的以太坊”,为国内区块链技术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微众银行牵头的飞梭链(FISCO BCOS) 则在联盟链领域实现突破,单链 TPS 突破 20 万,技术架构完全自主可控,成为政务与产业场景的核心基础设施。
中国公链的价值落点是 “场景赋能 + 实体结合”,与境外炒作型公链形成鲜明对比。飞梭链已汇聚 5000 余家机构共建生态,其支撑的安徽省政务区块链上链 1400 余万条电子证照,“教育身份链” 让广东省的学生证、成绩单实现可信流转。唯链(VeChain) 专注物联网溯源,与 BMW、挪威船级社等合作搭建商品追踪体系,在数字低碳、物流场景形成成熟解决方案,完美契合蚂蚁数科蒋国飞提出的 “产业 Web3 更具实感” 的判断。2025 年崭露头角的芯链(Core Chain) 则聚焦香港 RWA 生态,为港元稳定币体系提供技术支撑,推动虚拟技术与现实资产的深度绑定。
中国公链的发展底线是 “合规创新 + 风险防控”,构建独特的监管适配模式。与境外公链依赖代币激励不同,国内主流公链均规避虚拟货币交易,以数据要素为核心交易标的,如飞梭链、唯链均完成国家网信办备案,通过数据交易所实现合规流动性。即便如波场(TRON) 这类高扩展性公链,其在国内的应用也严格限定于技术服务,其代币交易则明确纳入监管红线。这种 “去金融化、强场景化” 的路径,既规避了境外公链的监管困境,又让技术创新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
需警惕少数借 “国产公链” 名义的非法炒作。部分项目仿冒 Conflux 等正规公链包装,以 “原生代币升值”“挖矿收益” 为诱饵吸引投资,这类行为已涉嫌违法。识别正规中国公链可沿用 “三步法”:查网信办备案清单确认合规资质,看是否聚焦政务、产业等实体场景,核交易标的是否为数据要素而非虚拟货币。此前景德镇法院案例显示,参与代币交易的投资者即便资产 “上链”,损失仍无法追偿,印证了合规边界的重要性。
综上,中国不仅有自己的公链,更构建了全球独有的 “技术自主、场景赋能、合规可控” 生态。从 Conflux 的性能突破到飞梭链的政务落地,这些公链正以非金融化的路径,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坚守合规底线、聚焦技术价值,方能真正理解中国公链的发展逻辑与核心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