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虚拟币一览表:牛市狂欢与监管前夜的币种图谱
2017 年是虚拟货币的 “狂欢元年”,比特币创历史新高,ICO 热潮催生大量币种,却也暗藏泡沫与风险。这份聚焦核心币种的一览表,既还原当年市场图景,更揭示其后监管转向的必然性。
一、头部主流币种:奠定市场基石
- 比特币(BTC):全年绝对主角,1 月价格约 960 美元,12 月飙升至 2 万美元历史峰值,市值占比从年初 59.1% 降至年末 45.6%,虽被竞争币分流,仍稳居龙头。其价格暴涨被指与 USDT 操纵有关,德克萨斯大学研究称 2017 年 12 月涨幅超一半由 Tether 推动。
- 以太坊(ETH):ICO 融资核心载体,5 月市值从 73.1 亿美元涨至 213.2 亿美元,涨幅 191.6%,年末价格达 1500 多美元,全年涨幅超 10 倍。大量项目以 ETH 为融资工具,推动其成为第二大币种。
- 瑞波币(XRP):年内 “黑马” 代表,5 月市值从 19.6 亿美元飙升至 92.8 亿美元,涨幅 373.5%,凭借跨境支付概念吸引资本,一度跻身市值前三。
二、热门竞争币种:ICO 催生的泡沫代表
- 莱特币(LTC):因 “比特币黄金” 概念受捧,年末价格较年初涨超 50 倍,峰值达 375 美元,依托 “更快交易速度” 定位成为主流山寨币标杆。
- 比特币现金(BCH):8 月因比特币扩容分歧分叉诞生,上线即跻身市值前三,年末价格突破 4000 美元,成为当年分叉币热潮的起点。
- 各类 ICO 代币:如量子链(QTUM)、小蚁币(NEO)等,借区块链概念通过 ICO 融资,价格短期暴涨后暴跌,多数缺乏实际应用支撑,沦为投机工具。
三、市场背景与监管转折
2017 年 5 月国内比特币月成交额达 217.08 亿元,创历史新高,但 9 月 4 日七部委发布公告,明确 ICO 属非法融资,要求交易所 9 月 30 日前关停。监管后以人民币计价的交易量从全球 90% 以上降至不足 1%,年末牛市狂欢随监管加码落幕。
值得警惕的是,当年多数币种无真实生态,价格依赖市场炒作。2018 年以太币 50 天暴跌 45% 的回调,印证了 2017 年泡沫的脆弱性。这份一览表既是牛市缩影,更警示:脱离价值的炒作终将回归理性,而我国对虚拟货币交易的禁止性规定,早已在当年埋下伏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