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拉丁在中国停止运营的原因:骗局崩盘与监管重拳下的必然结局

 

曾以 “DeFi 3.0”“年化 79 倍收益” 为噱头的奥拉丁(Origin)项目,最终在中国彻底停止运营。这一结果并非偶然,而是其骗局本质暴露、资金盘逻辑崩塌与监管高压打击共同作用的必然结局,背后藏着多重致命隐患。

项目自身的庞氏骗局属性是其运营难以为继的核心。奥拉丁所谓的 “隐私匿名金融生态” 实为精心包装的资金盘,其宣称的 “日化 1.2% 收益” 完全依赖新用户资金注入,而非真实价值创造。项目方通过 15 层推广奖励机制发展下线,形成典型的传销式金字塔结构,仅靠新资金填补旧收益的模式注定无法长久。当 2024 年 3 月新增用户放缓后,资金链立刻断裂,代币价格从 86 美元暴跌至 11 美元,跌幅超 87%,50 万投资者资产被锁,崩盘已成定局。

技术造假与资金转移进一步加速了其终结。项目方标榜的 “2.0 版本匿名公链” 连基础代码框架都未搭建,所谓 “Certik 双审计背书” 实为伪造。在崩盘前夕,项目方通过智能合约后门缓慢增发代币制造阴跌假象,同时利用混币工具将 2.3 亿美元资金转移至东南亚电诈集团账户,完成跨境洗钱闭环。这种 “软性归零” 的跑路操作,让其失去了继续运营的基础。

国内监管的严厉打击则是压垮其的最后一根稻草。我国早已明确虚拟货币交易属非法金融活动,而奥拉丁通过虚拟货币质押、多级分销敛财百亿的行为,涉嫌非法集资与传销。随着银保监会将年化超 20% 的区块链项目列为高风险预警对象,奥拉丁的非法运作被重点盯上,在监管排查与用户维权的双重压力下,其在中国的运营渠道被迫全面关停。

奥拉丁的落幕再次印证:任何以 “高收益”“区块链创新” 为噱头的资金盘骗局,终将在市场规律与监管重拳下暴露原形。远离此类非法项目,才是守护资产安全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