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拉丁币的发行绝非合规区块链项目的正常落地,而是不法分子在加密货币骗局高发期,利用市场投机心理与监管治理窗口期精心策划的诈骗工具。其发行背景与运作设计,处处暴露着非法集资与传销的本质。
从市场环境来看,奥拉丁币诞生于虚拟货币概念炒作余温未散、资金盘骗局迭代频发的阶段。彼时,部分投资者对 “区块链创新” 仍存盲目迷信,且在一些老牌资金盘崩盘后,存在 “寻机回血” 的投机心态。不法分子精准捕捉这一需求,趁虚而入发行奥拉丁币,将其包装成 “DeFi 3.0 升级项目”“稳定币新贵”,借行业热点降低用户警惕性。同时,加密货币交易的匿名性与跨境性,为其资金转移与骗局掩盖提供了便利条件,成为其选择此时发行的重要考量。
从骗局设计逻辑看,奥拉丁币的发行完全服务于 “拉新敛财” 的资金盘目的。项目方发行代币时便未考虑任何实际应用场景,而是直接将 “高收益” 作为核心诱饵,宣称 “年化收益超 365%”“质押生息稳赚不赔”,以此吸引用户入场。为形成裂变效应,发行规则中嵌入 15 层推广奖励机制,鼓励早期参与者发展下线,这种 “拉人头得佣金” 的设计,从根源上就注定其发行本质是传销式敛财工具。
更具迷惑性的是,奥拉丁币发行时通过多重虚假背书营造 “合法可信” 的假象。项目方不仅伪造 “Certik 审计报告”“海外交易所上线证明”,还冒用中国供销合作社等权威机构名义进行宣传,利用普通投资者对专业审计与官方背景的信任降低抵触心理。这种 “概念包装 + 虚假背书” 的组合套路,正是其在监管明确禁止虚拟货币发行的背景下,仍能吸引大量参与者的关键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奥拉丁币发行时,我国早已通过多份公告明确代币发行融资属非法金融活动,但不法分子利用部分用户对政策的不了解,通过线上社群授课、线下宣讲等隐蔽方式推广,逃避初期监管排查。最终,随着资金链断裂与监管打击,该项目彻底崩盘,印证了其发行从始至终就是一场违法骗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