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了解加密货币 DSCT 的诈骗套路后,很多人会疑惑 “加密货币到底是什么东西”。从技术定义来看,加密货币是基于区块链技术、通过加密算法生成的数字化代币,宣称具备 “去中心化”“匿名性”“总量固定” 等特征,但在实际应用中,绝大多数加密货币已偏离技术初衷,沦为投机工具甚至诈骗载体,需从本质属性、类型划分与法律风险三方面深入理解。
从核心本质来看,加密货币并非法定货币,而是无实际价值支撑的虚拟资产。它通过区块链网络的分布式节点记录交易,用密码学保障资产转移的安全性,例如比特币作为最早的加密货币,依托 “工作量证明” 机制实现去中心化记账。但关键在于,加密货币不与任何实物资产(如黄金、法定货币)挂钩,其价格完全由市场炒作、资金流向与社群情绪决定,不存在客观价值衡量标准 —— 这也是为何像 DSCT 这类 “空气币” 能通过虚假宣传随意定价,且价格波动剧烈,单日涨跌超 50% 是常态,本质是 “零和博弈” 的投机游戏。
从类型划分来看,加密货币主要分为 “主流币”“空气币”“稳定币” 三类,风险差异显著却均具非法性。“主流币” 如比特币、以太坊,虽有一定市场认可度,但仍无实际应用场景,价格受政策、马斯克等名人言论影响极大,投机属性突出;“空气币” 如 DSCT、亚马币,是诈骗的重灾区,无代码、无技术、无应用,仅靠概念包装圈钱,最终必然跑路;“稳定币” 如 USDT,宣称与美元 1:1 锚定,却因发行方储备不透明、缺乏监管,多次爆发 “脱锚” 危机,2023 年某稳定币暴跌 90%,导致投资者损失惨重。无论哪种类型,在我国均被明确界定为 “虚拟货币”,相关交易活动属非法金融活动。
必须明确的是,我国对加密货币的监管态度始终坚定,参与相关活动面临多重风险。2021 年 “924 通知” 及后续政策多次强调,加密货币兑换、交易等行为,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违法犯罪,严重扰乱经济金融秩序。从实际案例看,参与加密货币交易不仅可能因平台跑路、价格暴跌血本无归,还可能因资金流转涉及 “洗钱”“帮信罪” 被追究刑事责任 —— 此前有用户因买卖 USDT 为诈骗团伙转移资金,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也有人因参与 DSCT 这类空气币项目,既被骗走积蓄,又因发展下线涉嫌传销被调查。
此外,加密货币的 “匿名性”“跨境性” 还为违法犯罪提供了便利。不法分子利用加密货币转移赌资、洗钱、资助恐怖活动,脱离外汇管制与反洗钱监管,对国家金融安全构成威胁。而普通投资者因缺乏专业知识,极易被 “高收益”“去中心化” 等话术误导,陷入诈骗陷阱,且因交易不受法律保护,维权时往往 “投诉无门”。
综上,加密货币看似是 “区块链技术产物”,实则多数是投机与诈骗的工具。它不是法定货币,无实际价值,更不被我国法律认可。认清 “加密货币 = 非法投机工具” 的本质,坚决不参与任何相关交易,才能避免像 DSCT 骗局中的受害者那样,遭受财产与法律的双重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