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买比特币发财的人” 多是比特币早期生态的参与者,他们的财富故事集中于 2013 年前后的市场萌芽期,与如今 CGB 币等小众代币的 “无价值炒作” 形成本质区别。这些人的成功既源于对新兴事物的敏锐捕捉,也依托比特币早期的价格暴涨红利,但背后暗藏的风险与当前监管环境已发生根本变化。
早期买比特币发财的群体,大致可分为三类典型代表。第一类是技术圈的先行者,以网络作家 “疯狂小强” 为代表,他 2012 年以 43 元单价在淘宝购入首枚比特币,最多时持有两三千个,在 2013 年比特币价格飙升至 7600 元时,身家最高达千万元。这类人最初多因技术兴趣入场,甚至参与矿机销售,如 “疯狂小强” 作为烤猫公司股东,曾以 40 多个比特币的价格卖出矿机,赚取超额利润。第二类是理性的风险投资者,如广州的钟先生,2013 年以万元级资金买入 40 个比特币,选择长期持有 “当风险投资”,在价格上涨中实现资产增值。第三类是抱团入场的资本力量,温州土豪在 2013 年比特币从 1000 元冲至 7000 元的行情中成为拉升主力,凭借资金优势放大收益。
这些人发财的核心逻辑,是踩中了比特币 “共识形成期的价格红利”。2013 年比特币从 100 元涨至 7600 元,70 多倍的涨幅为早期持有者创造了财富空间,而这背后是比特币从技术圈小众事物向市场热点的转变。与 CGB 币等 “三无代币” 不同,比特币虽早期交易不规范,但具备开源代码、固定总量等核心特征,为价值共识奠定了基础。上海一中院的司法案例也印证了其财产属性 ——2020 年法院在判决中明确比特币属 “特定虚拟商品”,应受法律保护,这与 CGB 币 “无资质、无信息” 的骗局属性形成鲜明对比。
财富故事背后,风险与争议从未缺席。早期买比特币发财的人,多数也经历过剧烈波动:“疯狂小强” 因短线炒作多次亏损,温州土豪的抱团拉升也伴随后续的价格暴跌。更关键的是政策环境的变化 —— 我国 2017 年后明确禁止虚拟货币交易炒作,如今比特币交易已无合规渠道,早期发财路径难以复制。对比当下的小众代币骗局可见,当年比特币的 “机遇” 本质是新兴事物的成长红利,而 CGB 币等的 “暴富宣传” 纯属诈骗,前者有技术共识支撑,后者仅靠虚假营销收割。
值得警惕的是,比特币的财产属性虽被司法认可,但交易行为仍不受法律保护。上海一中院在判决中强调,比特币不能作为货币流通,投资者需自担风险。这意味着即便持有比特币,其交易转让也面临合规风险,与早期 “淘宝交易、支付宝转账” 的宽松环境截然不同。如今再试图通过买比特币发财,不仅可能遭遇平台跑路、资金被骗,还涉嫌违反监管规定。
综上,中国买比特币发财的人多是早期市场的 “幸运者”,其财富源于时代机遇与比特币的共识积累,与 CGB 币等骗局的 “虚假暴富” 有本质区别。但随着监管趋严与市场成熟,这样的发财路径已不复存在,反而可能陷入合规风险。投资者需认清:早期比特币的财富故事是特定阶段的产物,如今追逐虚拟货币的 “暴富梦”,更可能沦为小众代币骗局的受害者,守住合规底线远比幻想财富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