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报 09 年报道比特币的后果:投机开端与监管终结的警示

 

《电脑报》2009 年对比特币的报道,是这一虚拟货币进入中国公众视野的重要起点。彼时报道以 “挖币教程” 形式,手把手指导读者安装挖矿与钱包软件,虽未提及 “比特币” 中文译名,仅以 “Bitcoin” 相称,却意外开启了国内虚拟货币投机的序幕。但从长远后果看,这篇早期报道所催生的热潮,最终在我国监管重拳下露出非法本质 —— 虚拟货币交易的虚假繁荣终究破灭,留给公众的只有财产亏损与法律追责的深刻警示。

报道最直接的后果,是点燃了国内早期 “挖矿热潮”,为投机链条埋下伏笔。作为当时覆盖全国的老牌 IT 媒体,《电脑报》的教程让游戏代练、科技爱好者成为国内首批比特币矿工。随着挖矿人数增多,2010 年后淘宝、QQ 群等非正规交易渠道兴起,甚至催生了火币网、OKCoin 等专业交易所。但这种 “先发展后规范” 的模式,本质是投机泡沫的积累:2013 年比特币价格从 80 元飙升至 7000 元,又迅速回落,无数追高者亏损惨重,而《电脑报》报道中未提及的价值风险与法律隐患,此时开始显现。

更深远的后果,是这篇报道间接助推了虚拟货币诈骗与非法活动的蔓延。早期 “挖币能换钱” 的认知,被后续诈骗分子不断利用:从编造 “区块链升级”“机构入场” 等噱头炒作价格,到搭建虚假交易平台伪造行情,诈骗套路均以 “早期挖矿盈利” 为历史背书。2024 年破获的一起案件中,骗子就以《电脑报》2009 年报道为例,宣称 “比特币从无人问津到万元高价,现在抄底新币必暴富”,诱骗超千人入局,涉案金额达亿元。这种诈骗模式的根源,正是早期报道留下的 “虚拟货币能赚钱” 的片面认知。

最终,报道引发的投机热潮被监管政策彻底终结,这成为最关键的后果。2017 年 “九四” 政策叫停 ICO、关闭境内交易所,2021 年全面禁止挖矿与交易,我国明确虚拟货币相关活动属非法金融活动。曾经因报道兴起的挖矿产业、交易平台纷纷关停,深圳矿业重镇、北京交易中心等产业集群瓦解。司法实践中,参与相关活动的追责案例频发:2023 年某早期矿工因倒卖比特币被认定为非法经营,2025 年某投资者因参照早期报道经验炒币亏损,因交易非法无法追责。

回看《电脑报》2009 年的报道,其后果并非技术普及,而是揭示了虚拟货币的本质:早期看似无害的 “挖币教程”,实则开启了一场注定破灭的投机游戏。我国监管的不断收紧早已明确:虚拟货币无真实价值,交易必触红线。

综上,《电脑报》2009 年报道的后果,是从投机开端到监管终结的完整闭环。对公众而言,与其纠结早期机遇,不如牢记当下底线:远离所有虚拟货币,才是守护财产与法律安全的唯一选择。